虚假医学新闻的危害有多大?
泛滥的虚假医学新闻如同一场规模巨大的流行病,破坏着抗击新冠肺炎的努力。2021年7月,《纽约时报》的一篇新闻报道,职业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业正迅速发展,令人不安。文章开篇写道,五月时有人找到几个法国和德国的网红博主,要请他们推广抹黑辉瑞/拜恩泰科新冠疫苗的虚假内容。
而在新加坡,几个月前一群医生开始在网上请愿,呼吁将伊维菌素纳入新冠肺炎门诊治疗方案,声称这种抗寄生虫药或可用于预防性治疗,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监管部门忽视了这一点。这批医务人员还呼吁,为新加坡儿童接种以传统的全病毒灭活法制造的疫苗(即科兴疫苗),而不是新加坡国家接种计划下的mRNA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尚未批准科兴疫苗用于18岁以下人群。这些举动显然是要破坏公众对mRNA疫苗的信心。然而,假新闻和假新闻之间也存在区别。这是什么意思呢?
虚假医学新闻的两种类型
假新闻分为两类:一种提供错误信息,另一种则提供虚假信息。事实被曲解或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性被淡化时就会产生错误信息,新加坡卫生部医药总监麦锡威副教授说。他告诉AsiaMD.com,广大民众接收到错误信息,就会 “不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反而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这可能导致人们普遍不愿接受专家、医生和卫生部当局的建议。”麦锡威举例说,有些人认为新加坡的人口不需要接种疫苗,因为国内的感染率没有其他地区那么高。他说:“这些信息本身没有恶意,但它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结果让人们在采取对自己很重要的措施时拿不定主意,这无意中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危害。”而另一种假新闻,也就是虚假信息,则是有人故意传播假新闻,用明显的不实之词误导民众。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在韦氏词典中的定义是“为了影响公众舆论或掩盖真相而故意且常常是暗中传播(如栽赃造谣)的不实信息”,往往会引导人们放弃坚持正确的治疗或医疗行为。
未经核实的医学新闻有哪些危险?
麦锡威副教授说,抗击新冠肺炎的这18个月里,新加坡一直有虚假信息在传播。“最开始,我们还不太了解新冠肺炎是什么,大家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有人说)‘你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政府这是故意要用某种形式的阴谋来限制你;政府要你自我隔离和实行安全距离的时候,别听他们的。’”照着这种说法去做会危害健康,因为这些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他补充说。后来,新冠肺炎在社区中大面积传播,人们开始传说,有的医疗手段和传统疗法可以预防感染。目前为止,医学尚未证明存在可预防新冠肺炎的医疗手段。人们有可能是出于恶意而故意传播这些假消息,也有可能是因为缺乏洞察力而真的被误导了。“有时,正是不接受治疗才导致危害,”麦锡威副教授说,他援引了1998年由前英国医生和学者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带头发起的反疫苗运动。韦克菲尔德曾散播不实消息,宣称麻疹、腮腺炎和风疹(MMR)疫苗会引发自闭症。虽然他被医疗注册机构除名,但他所编造的内容却产生了持久影响。反MMR疫苗运动导致某些国家爆发严重的麻疹疫情,如美国、乌克兰和菲律宾。
人们为何钟情于假新闻?
麻省理工学院(MIT)2018年的一项著名研究发现,虚假内容在推特上得到转发的可能性比真实信息高70%,真实事件的接收人数达到到1500人,所花时间是虚假事件的六倍。原因在于,假消息比真相新奇,而人们更有可能分享新奇的信息。一方面,不实的谣言激起人们更强烈的惊讶、恐惧和厌恶感,而另一方面,真相会唤起更强烈的悲伤、期待、喜悦和信任。当被问及新加坡观众为何会相信其他未经核实的新闻来源时,麦锡威认为其中涉及很多因素。首先,公众可能缺乏对医学的基本了解,导致其对假新闻持轻信和天真的态度。面对新的疾病、新的疫苗技术、新的治疗方法和思维方式转变,“发自内心畏惧新事物”的人会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明显的恐惧。有些人的忠诚度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有些人来自同一个社会群体,具有某些相同的世界观,可能会没有多想就随大流,”麦锡威副教授说。最后,还有一种阴谋论思维,认为政府有不可告人的计划,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相信这种阴谋论的人会本能地抵制政府的建议,这不仅影响医疗保健,也影响了政治领域。
如何分辨真假新闻
虚假信息不可能有消失的一天。《纽约时报》报道,一些私营公司正在提供搬弄是非、干预选举、编造故事和推动病毒阴谋论的有偿服务,大多数是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他们会撇清与客户的关系,使得客户比以往更积极地散播虚假信息。令人遗憾的是,新加坡人可能不善于辨别新闻的真假。政策研究所 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新加坡人察觉不出虚假信息:在大约2000名受访者中,超过三分之二未通过实验。这一研究发现,政治意识形态和是否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个人对假新闻的敏感度影响不大。好在无论是否具备医疗知识,都有办法辨别真假医学新闻。对于在社交媒体或市场上听来的新闻,要多一点批判性思考。本身是普通外科医师的麦锡威副教授提供了以下专业建议:
- 仔细检视信息提供者。是谁在传播信息——他们的行业或专业领域和他们宣传的主题有关吗?如果无关,那他们的信息可能不可靠。
- 信息是否可以通过可信的参考资料独立核实?假新闻往往缺乏参考资料,因为其主张没有研究支持。信息接收者应能独立核实其中的内容。如果眼前的信息存在一定模糊性,应提高警惕。
- 当我们从医务人员那里接收信息时,可能会出现问题。在某些医疗领域,由于医学研究结果的不断变化,即使是专家也可能对一种病症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缺乏全面了解。在专业意见方面可能存在真正的分歧。问问你自己:提供信息的人是否是有资质讨论相关医疗主题的专家?这个人是否跟别人不同,滔滔不绝地大谈自己的一套观点,似乎是在跟社会上的其他观点唱反调?如果是,那该信息可能是这个人的主观意见,而不是客观评估。
- 看看这一医学观点是在哪里分享的。在著名的科学期刊上分享信息是一回事——有机会得到同行评审和批评,并有机会就建议进行答辩,而在公共领域分享个人医学意见则是另一回事。一条客观的医学意见在产生更大影响力之前,首先应经得住辩论和同行评审的考验。
- 不轻信只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如果信息只在非正式的社会空间中流传,却没有可靠的大众媒体报道,那很可能只是一条谣言。
- 看看信息内容——符合逻辑吗?合理吗?如果信息太不可思议,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会提醒读者,并予以全面报道。然而,如果叙述中只提到一个观点,并且极尽溢美之词,那很可能是骗人的。
只要多加留意,即使未经过专业的分析培训,你也可以训练自己筛除假新闻。AsiaMD.com的编辑团队尽可能地为读者呈现有权威参考来源支持的医学新闻。
关注AsiaMD.com,阅读更多可供你独立研究和审阅的经核实的医学新闻。
0条评论
Trackbacks/Pingbacks